工作原理
SW4采用模块化传感器与北斗通信技术协同工作:水位测量通过压力式传感器实现,利用液体静压力与水深成正比的原理,将压力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换算为实时水位(0~50m);流速测量采用多普勒超声波技术,传感器向水体发射高频声波,通过接收反射波的频率偏移(多普勒频移)计算流速(0~10m/s);流量数据结合水位与流速,通过预设的河道断面参数自动计算得出;水质参数(pH、溶解氧、浊度)分别通过离子选择电极、荧光法、90°散光法测量,原理与同类高精度传感器一致;气象参数(雨量采用翻斗式雨量计,风速采用超声波时差法,温度采用铂电阻)同步采集。所有数据经主控板处理后,通过北斗三号短报文模块编码为卫星信号,每10分钟~24小时(可设)向指挥中心发送一次,支持双向通信(如远程配置参数、查询历史数据)。
应用范围
该设备适用于无公网覆盖或通信不稳定区域的水文环境监测需求:在水利防汛领域,部署于山区河道、水库溢洪道,实时监测水位上涨、流速突变,结合北斗短报文预警功能,提前触发山洪预警,为人员撤离争取时间;在偏远地区水资源管理中,安装于无人值守的水文站,长期跟踪水位、流量变化,评估流域水资源量,指导农业灌溉与生态补水;在应急救灾场景,地震、洪水导致公网瘫痪时,SW4可快速部署至灾区关键位置,通过北斗卫星回传雨量、水位数据,辅助决策部门制定抢险方案;此外,还可应用于跨境河流监测、高原湖泊研究等场景,满足用户对极端环境下水文数据连续获取的需求。
技术参数
测量参数:水位(0~50m,精度±0.01m)、流速(0~10m/s,精度±1%)、流量(计算值)、pH(0~14pH,精度±0.1)、溶解氧(0~20mg/L,精度±0.2)、浊度(0~1000NTU,精度±3%)、雨量(0~4mm/min,精度±0.2mm)、风速(0~60m/s,精度±0.3m/s)、温度(-40℃~+80℃,精度±0.2℃)
数据传输:北斗三号短报文(支持RX/TX双向通信),单条报文最大400汉字,传输间隔10分钟~24小时可设
供电方式:太阳能+锂电池双供电(太阳能板100W,锂电池24V/200Ah),连续阴雨天工作≥30天
防护等级:IP68(传感器及主机),适应水下5米长期浸泡与暴雨、沙尘环境
设备尺寸:立杆高度3m(可定制),主机箱500mm×400mm×250mm,重量≤50kg
产品特点
全域通信与高可靠:依托北斗三号短报文技术,突破公网覆盖限制,确保偏远地区数据实时回传;卫星信号抗干扰能力强,数据传输成功率≥99.9%;
多参数与长续航:单设备集成水文、水质、气象三大类10余项参数,减少用户设备投入;大容量锂电池+太阳能供电,满足极端环境下连续30天无光照工作需求;
强防护与易部署:全设备IP68防护,传感器采用防腐蚀、防生物附着设计,适应高盐、高浊水体;立杆式结构支持快速安装,1人2小时即可完成部署;
智能预警与云端协同:支持阈值超标报警(北斗短信+平台推送),云端平台提供数据存储、趋势分析、报表生成功能,助力用户实现水文监测的“无人值守”与“精准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