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组织成员国风电技术可开发量超2000 GW,中国2024年向乌、哈、巴三国出口风机逾65万千瓦,并落地中亚最大221 MW风电群。未来五年,联合开发、技术输出、人才培养、标准互认四大抓手将推动区域新增10 GW风电装机,带动中国风机出口、绿氢配套与跨境输电“一体化出海”。
一、资源地图:2000 GW风能待唤醒
哈萨克斯坦760 GW、乌兹别克斯坦520 GW、巴基斯坦132–350 GW、俄罗斯6200 TWh/年……上合国家风能储量占全球1/4,且多位于高风速、低人口密度区域,度电开发成本可低于0.25元。
二、出口实绩:中国风机已占先发优势
2024年,金风、远景、运达三家向乌、哈、巴出口904台5194 MW,占中国风机出口总量27%。乌兹别克斯坦扎拉夫尚500 MW项目、哈萨克斯坦阿克莫拉221 MW项目、巴基斯坦Gharo走廊等项目已实现稳定发电。
三、合作模式:从EPC到“投建营”
? 联合开发:中哈乌三国已启动1000 MW风光储一体化项目,配套跨境±800 kV直流送出;
? 技术+设备:未来五年锁定10 GW出口,中国提供风机、塔筒、智能升压站,本地化率逐年提升;
? 人才输送:上合组织绿色能源培训中心每年为中亚培养300名运维技师;
? 标准对接:建立IEC+国标双认证体系,降低关税与技术壁垒。
风机之外,中国企业在乌、哈布局绿氢示范(年产绿氢10万吨),配套500 MWh储能调频;跨境输电采用中国特高压技术,预计带动电力装备出口200亿元。
从札纳塔斯风场到布哈拉1 GW项目,中国风机已在中亚高原扎根。随着“千万千瓦风电”合作计划落地,上合组织正成为全球最大的陆上风电增量市场。联合开发、技术输出、人才培训、标准互认的“四位一体”合作范式,不仅为中国风机企业打开全新增长极,也为区域能源转型与全球碳中和贡献“上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