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产业洞察报告
推广

位置:BBIN宝盈集团 >

> 技术资讯

> AM废旧锂电池重焕新生:低频声子调控实现正极材料稳定再生

AM废旧锂电池重焕新生:低频声子调控实现正极材料稳定再生

2025-09-08 11:14:05 来源:能源学人
240        0
简介:层状正极材料由TMO6和LiO6八面体(TM 包括 Ni、Co和Mn元素)交替排列而成。在充放电过程中,正极中TM─O共价键会发生拉伸振动(z 方向,平面外)和弯曲振动(x、y方向,平面内),其振动频率会影响正极材料的晶格稳定性。其高频拉伸振动会导致TM原子从TM层迁移到Li层,形成尖晶石/岩盐相,从而阻碍循环过程中Li+的传输,影响正极的循环寿命。循环过程中的高频弯曲振动会导致过多的TM原子向平面内迁移,形成旋转堆叠断层,从而促进微裂纹的成核/扩展,最终形成裂纹。因此,为了提高正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低振动频率是有利的。


【研究背景】

层状正极材料由TMO6和LiO6八面体(TM 包括 Ni、Co和Mn元素)交替排列而成。在充放电过程中,正极中TM─O共价键会发生拉伸振动(z 方向,平面外)和弯曲振动(x、y方向,平面内),其振动频率会影响正极材料的晶格稳定性。其高频拉伸振动会导致TM原子从TM层迁移到Li层,形成尖晶石/岩盐相,从而阻碍循环过程中Li+的传输,影响正极的循环寿命。循环过程中的高频弯曲振动会导致过多的TM原子向平面内迁移,形成旋转堆叠断层,从而促进微裂纹的成核/扩展,最终形成裂纹。因此,为了提高正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低振动频率是有利的。声子色散关系决定了共价键的振动模式和频率。因此通过引入局部晶格应力丰富材料的声子色散关系,从而对材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产生直接影响,这对于提高层状正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至关重要。


【工作介绍】

针对以上问题,西安交通大学郗凯教授团队携手清华深研院周光敏副教授,提出并验证了构建低频声子色散关系的方法,通过降低过渡金属氧共价键的弯曲和拉伸振动频率来抑制TM原子迁移和缺陷结构形成实现再生正极的高寿命循环。结合实验表征(如XRD、SEM、TEM、Raman光谱等)和理论计算(DFT),证明了引入的局部晶格应力导致声子模式的局域化,从而改变了材料的声子色散关系,降低了TM-O共价键的振动频率,阻止了TM原子的面内和面外迁移,抑制了循环过程中裂纹/尖晶石/岩盐相的形成,稳定了正极材料的晶格结构。得益于有利的低频声子色散关系,再生后的NCM正极材料(LPDR-RSNCM)表现出显著增强的结构稳定性和优异的电化学性能。经过700次循环后,其容量保留率接近70%,远超未经处理的再生材料和其他大多数已报道的再生层状正极材料。这项研究成果以“Low-Frequency Phonon Dispersion Relation Enabling Stable Cathode from Spent Lithium-Ion Batteries”为题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期刊,西安交通大学助理教授贾凯、硕士贺毓嘉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郗凯教授和周光敏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内容表述】

图1强调了通过构建低频声子色散关系来改善再生正极材料循环稳定性的机制,揭示了局部晶格应力对TMO共价键振动特性的调控作用及其对正极材料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图1a和b描述了TMO共价键在层状正极材料中的高频拉伸和弯曲振动。这些高频振动加速了TM原子从TM层向Li层的迁移,导致尖晶石/岩盐相的形成,并影响Li+在正极材料界面和体相中的传输。高频面内弯曲振动则促进了TM原子的平面内过度迁移,形成了旋转堆垛错位,进而促进微裂纹的形核和扩展,最终导致裂纹形成。图1c显示了在引入局部晶格应力之前,原始NCM正极材料的声子色散曲线表现出分散特性,具有高频率的晶格振动,其色散关系斜率较大,表明频率随波矢量的变化迅速。图1d展示了引入局部晶格应力后,再生正极材料(LPDF-RSNCM)的声子谱带宽减小,色散曲线变得更平坦(斜率更小),这表示由于声子的局域化,它相较于原始NCM正极材料表现出更低的晶格振动频率。图1e和1f说明了建立新的低频声子色散关系可以有效缓解正极晶格结构的崩塌和颗粒表面裂纹的形成。保持充放电期间正极材料完美的TMO6和 LiO6八面体结构,减轻了循环过程中正极材料旋转堆垛错位的形成,并抑制了正极颗粒表面裂纹的产生。

图1 低频声子色散关系改善再生正极材料循环稳定性机制


图2 再生正极成功修复

图2通过多种表征手段详细描述了从废旧正极材料到再生正极材料的转变过程,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对废旧正极材料的有效修复作用,特别是在构建低频声子色散关系方面取得的成功。

图2a显示了SNCM再生为RNCM(再生正极材料)的过程示意图。首先将预处理的SNCM与LiOH、LiNO3和LiC7H5O2按比例混合,在300°C下处理4小时;然后加入Li2CO3,并在850°C下进行6小时的后煅烧以获得RNCM。为了构建低频声子色散关系,在后退火处理中引入了(NH4)6Mo7O24·4H2O。图2b和2c展示了再生过程中不同温度下的高温原位X射线衍射(XRD)图谱及其特征峰变化。随着热处理过程,Li2CO3的分解提供了修复SNCM的基础,(018)/(110)晶面的衍射峰分裂程度增加,表明层状结构增强。(003)/(101)/(104)等衍射峰向左移动,暗示了550°C以上时Li+和异质Mo原子进入晶格结构导致的显著变化。图2d比较了SNCM和LPDF-RSNCM的外situ XRD图谱,显示再生材料的(003)衍射峰相对原始材料有所偏移。图2e和2f展示了SNCM和LPDF-RSNCM的SEM图像及XPS光谱,显示出再生后的材料表面更加完整,证明了有效的再生效果。图2g是SNCM和LPDF-RSNCM的拉曼光谱,反映了TMO共价键振动状态的变化。Eg峰强度降低,意味着TM O共价键的振动频率减小,而A1g峰的右移则与表面非密集排列的LiO6和TMO6八面体结构有关。图2h展示了SNCM和LPDF-RSNCM的XRD Rietveld精修结果,显示再生材料几乎没有空位且只有轻微的锂/混排,而在SNCM中存在约20%的锂空位和明显的锂/镍混排。

图3 再生正极材料相较于废旧正极材料在纳米尺度上的显著结构改善和化学环境变化

图3通过详细的TEM图像、FFT分析、元素映射、XPS以及X射线吸收光谱等手段,全面展示了再生正极材料相较于废旧正极材料在纳米尺度上的显著结构改善和化学环境变化,验证了再生过程的有效性及对材料性能的积极影响。

图3d是一个示意性描述,说明了由于过渡金属(TM)原子迁移导致的层状结构向岩盐结构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导致晶格条纹间距从约0.48 nm变为约0.24 nm。图3e展示了LPDR-RSNCM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及其不同区域(I和II)对应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图案。相比于SNCM的岩盐相结构,LPDR-RSNCM表现出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图3f-h是图3e中标记的不同区域的高分辨率TEM(HRTEM)图像,显示再生后的正极材料保持了良好的层状结构,其体相区和表面区的晶格条纹间距均为0.48 nm,对应于(003)晶面,并且FFT图案也证明了这一点。图3k-l分别比较了SNCM和LPDR-RSNCM的晶格条纹间距,突出了再生材料的结构改善。图3j展示了LPDR-RSNCM的TEM元素映射图,表明Mo元素存在于TM层之间,并随着掺杂深度逐渐靠近TM层。这是由于局部晶格应变产生的应力梯度所引起的。图3n展示了SNCM和LPDR-RSNCM的Ni K边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光谱,揭示了再生材料中Ni的配位数和Ni-O键长略有减小,这可能是由于引入的Mo元素导致的轻微晶格畸变所致。通过XPS分析(图3m),可以看到再生材料中Ni的价态较高,表明其表面结构从岩盐相恢复到了层状结构。图3o是LPDR-RSNCM的Mo K边EXAFS光谱,进一步证实了Mo元素位于Li位点并形成了不同于原始MoO6八面体的配位结构。

图4 电化学性能展示

图4通过一系列电化学测试结果,强调了LPDR-RSNCM在电化学性能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显著提升,验证了引入低频声子色散关系对改善再生正极材料性能的有效性。

图4a比较了SNCM、RSNCM和LPDR-RSNCM的首次充放电曲线,显示LPDR-RSNCM的初始放电比容量约为150 mAh g?1,远高于SNCM的106 mAh g?1。这表明修复方法有效恢复了废旧正极材料的缺陷结构。图4b和4c展示了从第10次到第300次循环时RSNCM和LPDR-RSNCM的充放电曲线。虽然在初期循环中两者的放电比容量相当,但在300次循环后,RSNCM的放电比容量降至不到65 mAh g?1,而LPDR-RSNCM仍保持约130 mAh g?1,显示出明显更优的循环稳定性。图4d比较了SNCM、RSNCM和LPDR-RSNCM的CV曲线,表明LPDR-RSNCM在循环过程中的过电位显著低于RSNCM,具有更好的Li+传输动力学基础,有助于其稳定的循环性能。图4e展示了三种材料的界面电阻,其中LPDR-RSNCM表现出较小的界面电阻,进一步证实了其良好的Li+传输特性。图4f展示了SNCM、RSNCM和LPDR-RSNCM在5 C速率下的放电比容量,LPDR-RSNCM达到约120 mAh g?1,远超其他两种材料,并接近商业CNCM的水平。图4h比较了不同再生正极材料的循环寿命,显示LPDR-RSNCM的循环稳定性优于大多数已报道的再生层状正极材料。图4i显示了使用LPDR-RSNCM作为正极材料组装的软包电池,在400次循环后仍能保持62%的容量保留率,并成功驱动了一个电动玩具,证明了该材料的商业化潜力。

图5 LPDR-RSNCM在循环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优势

图5通过多种先进表征手段,系统地展示了LPDR-RSNCM在循环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优势,验证了构建低频声子色散关系以改善再生正极材料性能的有效性。

图5a-b显示了LPDR-RSNCM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的原位拉曼光谱及其对应的等高线图,特征峰代表TM O共价键的弯曲和拉伸振动(Eg和A1g),这些峰在循环中保持恒定强度,表明材料维持了层状晶格结构。图5c则展示了CNCM在相同条件下的原位拉曼光谱,其特征峰强度逐渐减弱,这归因于循环过程中正极晶格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形成了阻碍Li+传输的尖晶石/岩盐相。图5d-e展示了LPDR-RSNCM在2.5-4.3V电压范围内的原位XRD演变及相应的等高线图,证明了其稳定的层状结构。图5f为CNCM在同一电压范围内的原位XRD演变,显示出明显的相变,证实了其结构不稳定。图5g显示了CNCM的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FIB-SEM)图像,揭示了材料表面存在缺陷结构。图5h-j则是LPDR-RSNCM的FIB-SEM图像,表明再生正极具有完整的表面结构,无明显缺陷。图5k-l比较了CNCM和LPDR-RSNCM在不同电压下的原位EIS,通过分布电阻分析(DRT)进一步解析了两者的阻抗特性差异。图5n-o展示了Ni和Co元素在LiLPDR-RSNCM和LiCNCM上的沉积浓度,说明LPDR-RSNCM有效抑制了TM原子向负极迁移,避免了TM原子穿梭效应对锂箔结构的破坏,并且LiLPDR-RSNCM的SEI中含有更高的LiF浓度,这对实现长寿命电池至关重要。图5p给出了经过循环后LiLPDR-RSNCM和LiCNCM的Li?和LiF?的三维分布情况,强调了引入局部晶格应力对于稳定正极材料结构的重要性。

【核心结论】

通过引入局部晶格应力,本研究在再生正极材料修复过程中成功改变了材料的声子色散关系。由此产生的应力梯度导致了声子模式的局域化,降低了TM-O共价键的弯曲和拉伸振动频率,并抑制了TM原子迁移及缺陷结构(如尖晶石/岩盐相)的形成。得益于这种有利的低频声子色散关系,再生后的NCM正极材料在循环期间表现出显著增强的结构稳定性,并展示了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这项工作不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废旧锂电池正极材料再生方法,还从基础科学角度揭示了通过调控材料内部的声子色散关系来改善材料性能的新思路。这种重建的声子色散关系方法拓宽了晶格应力场工程的视角,以抑制由TM迁移引起的缺陷结构,并为开发长寿命再生正极材料铺平了道路。


【文献信息】

Low-Frequency Phonon Dispersion Relation Enabling Stable Cathode from Spent Lithium-Ion Batteries. Adv. Mater. 2025, 37, 2413753.https://doi.org/10.1002/adma.202413753.


【作者简介】

郗凯

郗凯(通讯作者):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教育部“储能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陕西省“储能材料与化学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分别获得剑桥大学材料科学与冶金学博士、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硕士和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士学位。长期致力于基于多电子反应构建高比能二次电池,围绕“衰减机制解析—材料体系突破—修复与再生利用”开展电池全生命周期系统研究。在储能电池领域,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CI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46篇,ESI高被引18篇),SCI他引逾12000次,H因子62(Google Scholar,2025年9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超越传统电池体系”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及面上项目,参与欧盟“石墨烯旗舰计划”和英国法拉第研究所“锂硫电池加速器(LiSTAR)”等国际项目。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已获多项PCT国际专利与中国发明专利。曾荣获“剑桥企业家协会”创业大赛最高奖、全英华人创业大赛冠军,并在伦敦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专访;荣获陶氏化学可持续发展创新奖(全球唯一大奖、排名第一)及“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等多项荣誉。

团队主页:https://x-group-site.webflow.io/

周光敏

周光敏(通讯作者):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先后在美国 UT Austin、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及电池回收,已发表论文240余篇,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论文包括 Nat. Catal.、Nat. Sustain.、Nat. Energy、Nat. Nanotechnol.、Chem. Rev.、Nat. Commun.、PNAS、Adv. Mater.、JACS/Angew 等。2018–2023连续6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担任期刊 Energy Storage Mater. 副主编/科学执行编辑,获得包括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青年科技奖、能源存储材料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等奖励。

课题组主页:https://www.zhougroup-sigs.cn/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BBIN宝盈集团技术平台

报名参会

辽宁 - 沈阳
2025年09月12日 ~ 14日
江苏 - 无锡
2025年09月19日 ~ 21日
云南 - 昆明
2025年09月25日 ~ 27日
湖南 - 长沙
2025年09月25日 ~ 27日
湖南 - 长沙
2025年09月26日 ~ 28日
碲产业报告2025
推广

推荐企业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热门资讯
更多+

福建省金龙稀土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