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答复明确:2025年起建立分布式光伏可开发容量信息公开和消纳预警机制;推动分布式参与现货及辅助服务市场调峰;新建项目全部电量市场化交易,须同步配置新型储能或聚合资源,实现“四位一体”智能管控,提升电网接纳能力。
一、政策拐点:从“并网优先”到“系统优先”
过去十年,我国分布式光伏以“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狂奔,年均新增装机增速超30%。然而高比例接入带来配电网反向重载、电压越限、峰谷倒置等问题。此次能源局答复首次将分布式光伏定位为“灵活调峰资源”,意味着项目立项将同步评估调峰贡献,容量指标与电网承载力、储能配置挂钩,告别“先到先得”。
二、三大制度抓手:信息公开、调峰补偿、市场入市
信息公开:省级能源主管部门按季度发布县域可开发容量及消纳预警,红色区域暂停备案,绿色区域方可申报。
调峰补偿:分布式+储能联合体可参与现货、辅助服务和需求响应,调峰电量享受0.2–0.5元/kWh额外收益;山东、江苏已先行试点。
市场入市:2025年起新增分布式项目全部电量进入电力市场,仅收取输配电价,倒逼业主配置储能或聚合负荷以提高电价竞争力。
三、技术路径:智能终端+虚拟电厂
能源局要求10 kV及以上并网项目加装智能融合终端,实现毫秒级功率采集、远程控制;鼓励通过虚拟电厂平台聚合,5分钟内完成调度指令响应。到2026年,国网、南网将完成100万个智能终端部署,带动通信模组、边缘计算、EMS软件市场规模超200亿元。
四、市场机会:三类主体的新赛道
? 投资商:需从“纯光伏”转向“光伏+储能+运维”综合方案,IRR模型增加调峰及现货收益权重。
? 电网公司:可采购分布式聚合调峰服务,2027年市场规模预计达300亿元。
? 地方政府:通过容量信息公开引导产业有序落地,避免“先有项目后补强”的重复投资。
五、区域先行:山东、浙江示范经验
山东已启动整县屋顶光伏+共享储能试点,要求单个县域调峰能力不低于10%;浙江推出“分布式+需求响应”套餐,用户侧削峰1 kW奖励300元/年。两地将经验复制到冀北、蒙西、粤西等高比例新能源地区。
国家能源局最新答复不仅回应了政协提案,更像是一份分布式光伏“调峰时代”的施工图。当容量、调峰、市场三扇闸门同步打开,分布式光伏将从“并网优先”走向“系统优先”。谁能率先完成“光伏+储能+聚合”闭环,谁就能在下一轮竞争中抢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