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都电源宣布斩获总容量2.8GWh的独立储能项目订单,这一迄今公开的半固态电池储能领域最大规模订单,标志着该技术正式进入规模化商用阶段。据行业数据库统计,2025年以来,山东、浙江、内蒙古等七省已披露超4.4GWh的固态电池储能项目,从浙江龙泉项目的并网运行到山东泰安项目的中标落地,半固态电池正以多点突破之势重塑储能产业格局。
技术突破带来显著降本增效。以浙江龙泉磷酸铁锂储能示范项目为例,该项目采用新一代储能专用半固态电芯,配合CTP高效液冷成组技术,在20尺集装箱内实现能量密度从3.354MWh到5.0MWh的跃升。通过结构优化,项目自耗电降低20%,占地面积缩减20%,运维成本下降10%,验证了半固态电池在电网侧大规模应用的可行性。山东肥城项目则首次披露价格数据,其EPC报价1.48元/Wh,较2025年上半年4小时储能系统平均报价高出72.7%,远低于市场预期的"天价"区间,这主要得益于技术成熟度提升和规模化采购带来的成本优化。
差异化场景适配凸显技术优势。在内蒙古乌海市,中国绿发建设的200MW/800MWh储能电站,充分利用半固态电池-20℃至60℃的宽温域特性,有效应对草原地区昼夜温差达40℃的极端环境。四川郫都项目则创新性地将储能系统与虚拟电厂结合,通过800个智能采集终端实现电网需求侧响应,提升区域供电可靠性。南都电源的2.8GWh订单更具代表性:深圳1.2GWh项目聚焦超大型城市对储能系统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的严苛要求;汕尾1.6GWh项目则依托海上风电资源,重点解决新能源并网带来的电网波动问题。
当前,半固态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商业化路径已从技术验证转向系统性落地。随着已投运项目持续积累循环数据、衰减曲线和故障案例,技术迭代方向将更加精准,行业标准的制定也将获得关键参数支撑。这种"技术突破-场景验证-标准完善"的良性循环,正在推动半固态电池从储能市场的"潜力选手"向中短时储能(2-8小时)的主流技术方案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