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区(SCZONE)迎来新能源领域重要进展。当地时间周三,埃及总理穆斯塔法·马德布利在苏赫奈工业区见证“Atom Solar Egypt”项目土地用益权合同签署,标志着这一总投资2.2亿美元的光储综合性产业园区正式启动。项目聚焦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及储能系统制造,成为埃及加速可再生能源本土化、构建绿色产业生态的核心载体。
跨国资本与技术融合,打造区域制造标杆
项目由埃及、阿联酋、巴林及中国投资者联合开发,规划占地20万平方米,分三年建成。核心设施涵盖三座工厂:年产2吉瓦太阳能电池、2吉瓦光伏组件及1吉瓦时储能系统(BESS),形成从电池到储能的全链条生产能力。其中,太阳能电池将全部出口,光伏组件则优先满足埃及本土及中东、非洲市场需求。项目预计直接创造841个就业岗位,并通过引入埃及本土铝、玻璃等原材料,逐步将产品本地化率提升至60%以上,强化区域供应链自主性。
中国晶澳科技作为技术主导方,将为项目提供核心工艺支持。此前,晶澳已深度参与埃及新能源建设,为非洲最大光储项目“Abydos二期1GW+600MWh”提供全部高效组件,并助力Kom Ombo 560MW光伏电站落地。此次合作中,阿联酋Global South Utilities、巴林Infinity Capital及埃及AH Industrial Management则在资金、运营等领域形成互补,推动项目从技术研发到市场落地的闭环。
政策驱动产业集群,埃及转型绿色枢纽
SCZONE主席贾迈勒丁指出,该项目是埃及太阳能产业“从设备进口到本土制造”的转折点。依托税收优惠、定制化基础设施等政策,SCZONE已吸引超60亿美元新能源投资,其中42%来自中国,逐步形成涵盖组件、储能、玻璃等环节的产业集群。总理马德布利强调,埃及凭借“太阳带”年均3000小时光照及政策支持,正成为全球绿色经济的区域枢纽。以Abydos二期为例,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发电3000GWh,满足5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减排二氧化碳156万吨,凸显埃及在非洲能源转型中的引领作用。
本地化协同升级,构建全产业链生态
项目落地与埃及本土供应链发展形成深度联动。中国玻璃控股在苏赫奈工业区同步投资3亿美元建设光伏玻璃生产线,预计年产800吨光伏玻璃,为本地组件生产提供关键原材料。此类协同不仅降低对进口的依赖,更推动埃及从能源消费国向技术输出国转型。类似博达新能在泰达合作区启动的5GW组件项目,苏伊士运河经济区正以“制造+技术”双轮驱动,吸引全球新能源企业集聚,形成覆盖研发、生产、出口的完整生态。
此次签约标志着埃及在全球能源转型中角色升级。通过整合国际资本、技术与本土资源,埃及正以“绿色基建”为支点,撬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非洲新能源工业化提供可复制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