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官方确认,中国拟通过国企渠道向马输出稀土分离技术,合作尚处早期磋商。若协议达成,马方可在本土建立完整稀土产业链,并成为全球多元稀土供应的关键节点,同时为中国技术出海提供示范。
马来西亚坐拥世界第六大稀土储量,却长期停留在“
采矿—出口原矿”阶段。由于缺乏高效分离技术,本地企业只能将矿石运往中国、日本等国加工,再高价回购氧化物。此次由部长级官员公开提出“国企对国企”合作,显示马方已把稀土深加工列为“十五五”工业升级核心。
中国掌握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分离专利,尤其在重稀土镝、铽、钇的萃取分离上,拥有溶剂萃取—离子交换—膜分离组合工艺。若技术转移落地,马来西亚可在关丹或关丹港保税区建设年处理3万吨稀土精矿的湿法冶炼厂,氧化物纯度可达99.99%,直接满足欧美新能源车磁材需求。
目前全球
稀土氧化物供应高度依赖中国。马来西亚一旦形成本土完整链条,可在东盟内部提供“非中国产能”,为特斯拉、宝马等车企分散风险。同时,中国国企通过技术输出锁定上游资源,也规避了直接在海外并购矿山所面临的地缘阻力。
稀土湿法冶炼会产生高放射性废渣与酸性废水,马来西亚环保团体已表示担忧;项目预计需投资8–10亿美元,资金回收期超过8年。此外,美日欧可能以“技术安全”为由施压马方限制中资比例,合作仍需在谈判桌上反复拉锯。
如果“国企对国企”的稀土技术合作最终落签,马来西亚将从“资源国”升级为“技术国”,中国则在全球稀土版图再添关键支点。这场合作不仅是技术输出,更是供应链话语权的再分配,其示范效应或将引发印尼、越南等国的连锁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