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韩国电动车渗透率突破20%,2025年起每年将产生约4.5万吨废旧LFP电池,占退役动力电池总量的一半以上。然而现行法规以镍钴锰(NCM)电池为蓝本,要求回收料镍含量不低于10%,导致LFP回收企业难以达标,大量电池被迫进入一般工业垃圾处理渠道,既浪费资源也增加环境风险。同时,PCB因“是否含芯片”标准不一,常被归入危险废物,企业需负担高昂的处置费用。岩棉则被归为“其他废弃物”,回收利用率长期低于5%。
LFP电池:试点期间取消镍含量门槛,允许企业根据金属实际含量计价,并延长正极活性材料废料保管期至180天,以缓解价格波动带来的库存压力。
PCB:首次设立“PCB专用废弃物”类别,统一
铜、镍等
关键金属回收标准,避免“一张芯片决定命运”的分类困境。
岩棉:在试验项目中,岩棉将不再被简单视为“其他废弃物”,而是纳入循环资源管理体系,可用于道路基材、隔音板等再生产品。
韩国政府将在2025年下半年建成“电池资源循环集群”,为LFP和PCB回收企业提供一站式检测、认证、技术验证服务;对通过验证的项目,给予设备投资30%的现金补贴(上限50亿韩元)。环境部同时宣布,2026年前将完成LFP回收技术的专用验证中心,并建立电池制造-使用-回收全流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一码溯源”。
韩国是全球第五大动力电池市场,也是我国NCM和LFP
正极材料出口的重要目的地。此次“松绑”后,
宁德时代、比亚迪、容百科技等已在韩布局的企业有望降低合规成本,扩大回收料出口规模。但韩国本土SK ecoplant、LG环境解决方案也在加速扩产,中国企业在竞标韩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回收合同时将面临更激烈的价格与技术竞争。
韩国环境部以监管沙盒为切口,一次性解决LFP电池、PCB和岩棉三大回收痛点,既为本土绿色产业松绑,也为全球供应链带来新变量。若试点成功,其经验将写入韩国法律体系,并可能成为日本、欧盟等经济体政策参考的“韩国模板”。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提前布局符合新规的回收工艺和原料认证,将是抢占韩国乃至全球绿色循环市场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