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卧龙新能的半年报,最醒目的数字莫过于21.5亿元的营业总收入与36.38%的同比增幅;然而紧随其后的归母净利润却反向而行,同比下降26.97%至8155万元。公司解释称,业绩背离主要源于“新能源板块并表及费用前置”。事实上,今年1—3月公司一口气吞下龙能电力、卧龙储能、卧龙氢能、舜丰电力四家新能源企业,新增研发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合计超6000万元,直接吞噬了储能业务带来的增量毛利。
报告期内,储能系统实现对外销售1.76亿元,占新能源板块收入的48.6%,但卧龙储能单体报表却录得947万元亏损,毛利率仅为6.8%,远低于行业15%—25%的平均水平。北极星储能网调研发现,原因有三:其一,海外工商储项目尚处交付初期,海运、关税及现场调试费用高企;其二,国内大储价格战白热化,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主动下调报价;其三,新建产线5月才实现量产,产能利用率不足40%,折旧摊销压力巨大。
在内蒙包头达茂旗草原,舜丰电力500MW保障性风电加储能构网型示范项目已于5月28日开工。该项目总投资约32亿元,配套储能75MW/150MWh,年发电量16—18亿千瓦时,被视为卧龙新能向电网侧储能延伸的旗舰工程。公司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坦言,项目年底前能否顺利并网,不仅关系到16亿元营收确认,更将直接决定全年利润能否转正。目前风机吊装已完成30%,储能舱体正分批发运,但草原气候多变、并网手续繁杂,工期压力依旧严峻。
与国内“赔本赚吆喝”不同,卧龙新能在海外市场已拿到奥地利、菲律宾、墨西哥、澳大利亚、保加利亚等地工商储订单,合计容量超300MWh,平均单价较国内高出20%—30%。不过,这些项目大多处于“短名单”或“框架供货”阶段,收入确认将在2026年逐步释放。公司计划将浙江上虞基地年产能由2GWh扩至5GWh,同时启动越南代工厂,以降低关税及运输成本。能否在产能爬坡与订单落地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盈利拐点关键。
5月15日,公司证券简称由“卧龙地产”变更为“卧龙新能”,正式宣告“地产+新能源”双主业时代的到来。地产板块上半年结算收入约15亿元,仍贡献超过70%的利润,但可售货值已不足40亿元,未来两年将逐步收缩;新能源板块收入占比已升至36%,却尚未产生正利润。资本市场对此分歧明显:乐观者认为公司手握土地变现现金,可快速输血储能扩张;谨慎者担心重资产投入会拖累ROE。Wind数据显示,公司当前PB仅1.1倍,远低于储能板块平均3.5倍,估值修复需以盈利兑现为前提。
卧龙新能用一份“增收不增利”的半年报,揭示了传统房企向新能源跨界必须经历的阵痛:并购带来的费用激增、价格战压缩的利润空间、产能爬坡期的折旧压力,以及重资产项目的资金饥渴。1.76亿元的储能收入只是序章,947万元的亏损提醒市场,转型远未到弹冠相庆的时刻。年底达茂旗500MW项目能否如期并网、海外高毛利订单能否快速放量,将成为检验卧龙新能能否打赢这场转型攻坚战的试金石。风已起,卧龙能否借势腾空,时间只剩不到五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