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晚,中国电建阳光采购网一纸《终止公告》在氢能圈迅速发酵:原计划服务于枣阳200MW农光互补电站的制氢设备及配套采购(包件一)被紧急叫停。公告寥寥数语——“因项目方面某些原因,招标人慎重研究决定终止”——却留下巨大想象空间。
枣阳项目曾被视作湖北省规模最大的绿氢示范工程之一。按照2024年12月发布的可研,电站年均发电量约3亿千瓦时,配套20MW级
电解水制氢装置,设计年产绿氢4000吨,可为襄阳市及周边化工、交通场景提供零碳氢源。同时,项目拟采用“离网+部分并网”混合方案,利用
光伏谷电制氢,降低电网调峰压力。然而,从设备招标到终止仅隔8个月,暴露出绿氢赛道仍暗藏礁石。
业内人士分析,终止原因可能涉及四点:其一,用地协调突变。枣阳项目采用农光互补模式,需流转一般农田约4000亩,若耕地红线政策收紧,地块调整将拉长前期周期;其二,绿氢成本倒挂。即便光伏度电成本已降至0.25元/kWh以下,但碱性电解槽系统造价仍高达3500元/kW,叠加储氢、运氢费用,终端氢价突破25元/kg,远高于当地化工副产氢12元/kg的到厂价,经济性尚未闭环;其三,电网接入细则未明。湖北省自2024年起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但绿电交易、容量补偿及过网费细则迟迟未落地,投资模型难以锁定收益;其四,政策窗口微调。国家层面虽已将绿氢生产环节纳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5本)》鼓励类,但对应的安全、环评、能评标准仍在征求意见,企业为降低合规风险选择暂缓。
对枣阳市而言,项目终止意味着“风光氢储一体化”规划短期失去支点。当地政府原本希冀借此打造零碳化工园区,吸引高端装备制造、
氢能重卡运营等下游企业集聚,形成百亿级新赛道。如今,产业链配套招商不得不按下“慢放键”。
但从行业视角看,此次终止并非孤例。2024年以来,宁夏宁东、内蒙古鄂尔多斯、新疆准东等地先后有5个大型绿氢项目缩减规模或延期招标,共性难题集中在土地、水指标、储运成本及政策衔接。中国电建内部人士透露,公司正联合设计单位重新评估枣阳方案,不排除将制氢规模压缩至5MW级做“小而美”示范,或引入氨醇一体化下游消纳,以摊薄氢气储运成本。
枣阳200MW光伏制氢采购的突然终止,为高歌猛进的绿氢热潮敲响理性警钟:在土地、电价、市场机制尚未完全适配的当下,规模化绿氢项目仍需经历“试点—修正—再扩张”的螺旋。它也提醒地方政府与企业,比起一味追求“首台套”光环,更需前置评估资源禀赋与经济模型匹配度。短期阵痛过后,若能在政策细则、成本曲线、场景落地上形成闭环,枣阳项目仍有望重启,成为中国电建在华中地区绿氢版图的关键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