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铝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导研发的"铝灰渣湿法全量化资源化利用技术"通过国家级专家组评审鉴定,标志着我国在铝工业固废处理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不仅攻克了铝灰渣无害化处理的世界性难题,更开创了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径。
该技术通过多级湿法反应体系,实现了对铝灰中有害成分的精准锁定与高效转化。研发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分级调控工艺,首先通过酸性介质对铝灰进行预处理,使氟化物、氰化物等有毒物质转化为稳定沉淀物,随后通过碱性条件下的定向反应,将残留的金属铝及氧化铝组分提取为高纯度再生原料。经权威机构检测,处理后的产物完全符合《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豁免管理条件,其中氧化铝回收率突破98%,重金属浸出浓度低于国家排放标准限值的1/10。
与传统火法处理技术相比,这项创新工艺展现出显著优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专家组评估显示,湿法技术使单位处理能耗降低40%,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65%,且彻底杜绝了二噁英等二次污染物的产生。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技术实现了核心装备的完全国产化,从反应釜设计到智能控制系统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工艺参数可实时动态优化。
作为全球最大的原铝生产国,我国每年产生的铝灰渣超过1200万吨。长期以来,填埋处置导致的地下水污染风险与铝资源浪费问题并存。这项技术的突破不仅构建起"无害化-资源化-低碳化"的完整处理链条,更在河南、山东等铝产业集聚区建成示范工程,年处理能力已达50万吨。据测算,全面推广后每年可减少固体废物填埋量超千万吨,回收氧化铝资源近百万吨,相当于再造一座中型铝矿。这项中国技术的成功实践,为全球铝工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系统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