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氢能技术应用取得重要突破。吉林大安近日投产的风光制氢合成氨一体化项目引发行业关注,该项目以年产18万吨绿氨的规模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同类设施。这一项目的投产标志着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制氢领域进入产业化实施阶段。
该项目创新性地将风电、
光伏发电与氢能制备相结合。系统配置了总容量800兆瓦的新能源发电装置,其中包括700兆瓦风电和100兆瓦光伏。电力通过电解水装置产生氢气,再经哈伯法合成工艺转化为氨。整个过程实现了零碳排放,与传统化石燃料制氨工艺形成鲜明对比。
在技术实施层面,项目采用批量布置的碱性电解槽设备。这种设备在连续运行稳定性方面表现出色,适合与波动性较大的风电、
光伏发电配合使用。电解槽作为制氢系统的核心装备,其性能直接影响整体能效。项目方通过优化电解槽阵列配置,使系统在60%-110%负荷区间都能保持高效运行。
绿氨作为氢能载体,在冶金行业具有独特应用价值。相比气态或液态氢,氨更易于储存运输,可通过裂解装置在钢铁企业现场释放氢气。目前国内外多家钢铁企业正在探索氢冶金技术,用氢气替代焦炭作为炼铁还原剂。该项目产出的绿氨为氢冶金提供了可靠的
清洁氢源。
从环保效益看,该项目每年可减少约6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这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替代了以天然气为原料的传统合成氨工艺,二是新能源发电避免了燃煤电厂的排放。这种减排规模相当于5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碳足迹。
业内观察人士指出,该项目为高耗能行业减排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方案。特别是在钢铁、有色等冶金领域,氢能应用有望改变传统高碳工艺。以钢铁行业为例,采用氢还原炼铁技术可使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80%以上。而稳定、经济的氢源供应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随着全球
碳中和进程加速,绿色氢能及其衍生品需求将持续增长。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低碳氢需求将达到1.3亿吨。吉林项目的成功运行为我国
氢能产业发展积累了重要经验,特别是在风光资源丰富地区建设大型绿氢项目方面提供了实践案例。
该项目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验证了可再生能源制氢的经济可行性。通过规模化建设和运行优化,项目方表示绿氨生产成本已接近传统工艺水平。这将为后续更大规模的绿氢项目开发扫清经济性障碍。
在配套设施方面,项目配套建设了专用的氨储存和装车站。氨作为大宗化学品,其运输网络相对成熟,这为产品消纳提供了便利。部分绿氨将供应给周边工业企业作为原料,其余则通过铁路运输辐射更广区域。
这一项目的投产恰逢我国氢能产业政策密集出台期。近期多个部门联合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要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氢能供应体系。吉林项目在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为政策落地提供了现实参照。
未来,随着类似项目的推广,氢能在工业领域的渗透率将显著提升。特别是在钢铁、
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绿色氢能的应用将重塑生产工艺。从全球视野看,这类项目也增强了我国在新能源技术竞争中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