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余杭区的现代化企业园区里,一栋栋写字楼外观与普通建筑无异,外墙玻璃在阳光下散发着柔和光泽。然而,这些“玻璃”实则是纤纳光电提供技术支持的高效光伏板,正悄然为建筑输送清洁电力,实现全年“用电自由”。这家来自余杭的科技企业——杭州纤纳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在钙钛矿光伏技术领域十年的深耕,已成长为全球该领域的领航者,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5月下旬,《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由纤纳光电与高校创新团队联合研发的重大成果:钙钛矿涂层革新技术实现平米级组件稳定批量生产,标志着钙钛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跨越。这一突破背后,是团队对技术难题的持续攻坚。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第三代光伏技术,具有柔性、质轻、弱光下高效发电等优势,但大面积结晶均匀性曾是制约其产业化的核心难题。纤纳光电联合创始人兼CEO姚冀众介绍,团队在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的理论支持下,创新提出三维层流风场技术。该技术通过精准控制气流方向与速度,结合旋涂与真空闪蒸工艺,使钙钛矿薄膜在0.79平方米面积内厚度波动小于3微米,结晶均匀性显著提升。基于此技术的百兆瓦量产线组件良率突破98.5%,0.79平方米组件功率达118W,500千瓦级商业电站单位装机容量等效满发时长较晶硅组件高29%,高温季发电量多31.9%,技术经济性全面领先。
产业化进程中,纤纳光电不仅攻克技术瓶颈,更构建起完整的产业生态。公司与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推动钙钛矿光伏组件规模化生产。在浙江丽水松阳,全球规模最大的钙钛矿地面光伏项目已并网运行,年节约标准煤3224.3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41.2吨,验证了技术的环境与经济效益。
创新生态的支撑是纤纳光电成功的另一关键。在余杭,政策扶持、资本助力与人才集聚形成合力:企业组建顶尖研发团队,通过大数据优化生产流程;引进高端人才提升创新效能;吸引社会资本保障研发投入。目前,纤纳光电已拥有35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形成技术壁垒与产业护城河。
从实验室到百兆瓦量产线,从技术突破到产业生态构建,纤纳光电正以钙钛矿光伏技术重塑新能源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