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近日启动对中国太阳能玻璃产品的第二轮贸易调查,主要针对采用特殊金属氧化物涂层的光伏玻璃产品。调查将评估取消现有贸易保护措施后,相关产品是否会对欧盟产业造成持续性影响。
此次调查涉及的太阳能玻璃产品具有特殊的技术特征,包括采用氧化铟
锡(ITO)或掺氟氧化锡(FTO)等透明导电氧化物涂层。这类涂层材料具有良好的光电转化效率和稳定性,是目前光伏组件制造中的
关键材料。调查范围内的产品主要用于晶硅
太阳能电池组件和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封装保护。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玻璃生产国,产品以较高的性价比优势占据国际市场重要份额。在技术性能方面,中国制造的光伏玻璃透光率普遍达到93%以上,部分高端产品的金属氧化物涂层方阻值控制在10欧姆以下,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欧盟本土企业认为中国产品存在价格优势,要求继续维持贸易保护措施。但中国生产企业表示,其成本优势主要来自于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和规模效应。中国拥有从石英砂原料到镀膜设备的完整产业链,特别是在金属氧化物靶材制备和镀膜工艺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技术发展方面,中国光伏玻璃企业近年来在金属氧化物涂层领域取得多项突破。通过优化磁控溅射工艺参数,部分企业已实现每平方米玻璃的氧化铟用量降低30%,同时保持相同的导电性能。此外,新型掺
铝氧化
锌(AZO)涂层的开发也在进行中,有望进一步减少对
稀有金属铟的依赖。
欧盟市场对中国光伏玻璃的需求持续增长。数据显示,尽管存在贸易保护措施,2023年中国对欧出口光伏玻璃仍保持稳定。这主要源于欧洲光伏装机的快速增长,以及中国产品在特定性能指标上的优势。特别是在双玻组件用超薄玻璃领域,中国产品的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此次调查将重点评估几个技术问题:金属氧化物涂层的性能参数、生产成本构成、以及欧洲本土产能的替代可能性。调查结果将影响未来五年中国光伏玻璃产品进入欧洲市场的政策环境。调查期间,现行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将继续有效。
中国相关企业正在积极准备应诉材料,重点展示产品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化定价机制。业内观察人士指出,此次调查可能促使中国企业加快在欧盟本土的产能布局,或深化与欧洲企业的技术合作。同时,中国光伏产业链也在加速开发更高效的金属氧化物涂层技术,以保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