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近日发布《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加强对全
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的基础研究支持。据可靠消息透露,工信部计划于2024年启动的60亿元固态电池重大研发专项将于2025年9月迎来中期审查,通过评估的项目将获得后续资金支持,同时第二轮补贴申报窗口也有望同期开启。
在政策利好的持续催化下,9月份资本市场对固态电池概念的热情再度高涨。数据显示,万得固态电池指数(8841671.WI)累计涨幅突破11%,行业龙头股表现尤为抢眼,先导智能区间涨幅超过60%,厦钨新能、上海洗霸、天赐材料等标的涨幅均超30%大关。
设备厂商率先受益
目前,多家电池厂宣布已建成或即将建成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并明确量产计划,整个产业链的需求预期正持续走强。在上游
关键材料取得突破的同时,专用设备领域也迎来订单潮,显现出明显的商业化提速信号。
作为支撑
锂电池产业发展的"装备供应商",设备制造商正率先享受固态电池技术升级带来的市场红利。
最新消息显示,先导智能在今年6月成功为某国际一线电池生产商提供了包括复合转印系统和高速叠片设备在内的成套固态电池制造装备。据了解,该公司已完成全固态电池整线工艺设备的开发验证,并实现了全球首条中试线的商业化交付。公司高层透露,目前与国内外多家头部企业的战略合作正在深入开展,相关产品已获得持续性订单,显示出强劲的市场需求。
同样在6月,赢合科技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固态电池专用涂布机、高精度压延设备及电解质转印装置已成功运抵国内某领军电池企业的生产基地。这批设备将用于建设国内顶尖的中试生产线,标志着国产装备企业在固态电池制造工艺创新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经过前期的研发投入和市场培育,设备制造商已进入业绩回升期。随着固态电池相关设备订单的持续落地,相关企业有望打开新的业绩增长空间,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观察行业景气度的先行指标。
材料端多路线布局
在材料开发端,由于当前固态电池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各主流企业普遍采取多元化布局策略,多数产品仍处于样品测试或小批量供货阶段,其中硫化物技术路线获得了较多企业的青睐。
作为决定固态电池性能的核心材料,电解质领域的研发进展尤为引人关注
天赐材料重点布局硫化物和氧化物技术路线,其硫化物电解质已完成中试,正与下游客户开展联合验证。
新源邦科技(新宙邦参股)的氧化物电解质实现规模化量产,硫化物与聚合物电解质进入小批量供应阶段。
容百科技正加速建设硫化物电解质中试线,预计2024年四季度建成,2026年实现量产。
容百科技400Wh/kg级高
镍/超
高镍正极材料实现吨级供应,富锂
锰基材料获批量订单。
当升科技专供固态电池的
钴酸锂及富锂锰基产品已导入比亚迪、一汽等头部客户供应链。
厦钨新能氧化物路线正极材料实现量产供货,硫化物路线产品进入深度研发合作阶段。
贝特瑞首创性开发的锂碳复合负极通过客户技术认证。
中科电气硅碳负极中试产线投用,锂金属负极进入客户测试周期。
电池端产业化进程加速
作为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核心力量,国内主流电池企业在今年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各企业技术突破与产能建设捷报频传。
亿纬锂能近期迎来重大突破,其固态电池研究院成都量产基地于9月2日正式落成,"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成功下线投产。该电池性能指标突出,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体积能量密度高达700Wh/L,主要面向高端装备应用市场。据了解,成都基地将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预计2025年12月竣工,二期工程将于2026年底建成,届时将形成100MWh的年产能规模。
国轩高科同样取得重要进展,其全新研发的金石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已于今年5月全线贯通。该产线设计产能0.2GWh,产品良率已稳定在90%这一高水平。基于中试阶段的成功经验,公司已着手开展量产线的规划设计工作。
行业龙头企业的布局同样值得关注
宁德时代宣布将在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小规模量产。
孚能科技预计年底前完成中试线建设并交付首批60Ah硫化物电池。
值得警惕的是,尽管固态电池领域捷报频传,但整个产业仍处于商业化前期的攻坚阶段,无论是在材料体系、制造工艺,还是在成本控制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需要突破的技术瓶颈,实现规模化量产仍需时日。
东吴证券最新研究报告分析指出,从长期发展来看,固态电池必将逐步实现对现有液态锂电池的技术迭代。但就中短期而言,消费电子等高附加值市场将成为固态电池率先落地的应用场景,这类领域对能量密度要求苛刻,同时对成本敏感度相对较低,更有利于固态电池的商业化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