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或超过200万台,到2050年或超过3亿台。2035年全球潜在市场空间为300亿美元到500亿美元,2050年有望达到1.4万亿美元到1.7万亿美元。
随着具身智能机器人加速商业化,市场对核心材料的性能要求正面临系统性升级。从优必选Walker S2等主流机型的设计需求来看,轻量化、高强度、高可靠性、高效热管理及能量-感知一体化已成为刚性指标,而传统金属材料体系已难以满足这些复合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以
碳纳米管为代表的先进碳基材料,正凭借其独特的性能优势,逐渐成为机器人产业化的必然选择。
碳基材料的性能突围
轻量化与高强度的完美平衡
碳纳米管的理论强度可达钢材的100倍,而密度仅为钢的1/5。在机器人关节、骨架等核心结构件中,
碳纤维增强
复合材料已能实现减重30%-50%的同时提升抗冲击性能,这对延长续航时间、降低驱动能耗至关重要。
热管理难题的破局关键
人形机器人的高密度伺服电机工作时局部温度可达80℃以上。碳纳米管薄膜的轴向热导率超过3000W/(m·K),是
铜的8倍,可有效解决热点堆积问题。天奈科技等企业已开发出可集成于机器人关节的柔性导热界面材料。
感知与能量的一体化集成
碳材料的压阻效应使其能同时作为结构件和应变传感器。例如,碳纳米管-弹性体复合材料可嵌入机器人手指,实时监测抓握力度,而
石墨烯基柔性电池则能直接贴合于机身曲面,实现"结构
储能"一体化设计。
产业化路径的必然性
当前,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量产,成本与性能的平衡成为核心矛盾。碳基材料虽然单价较高,但其系统级优势(如减少散热组件、降低结构重量带来的动力节省等)已能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化。优必选等头部企业的量产计划,将进一步倒逼碳材料降本提效。
可以预见,随着具身机器人向更复杂场景渗透,碳基材料将从"可选方案"升级为"必选项"。当下,很多企业已经提前布局,不仅是在争夺技术制高点,更是在抢占未来机器人产业的核心供应链席位。这场材料革命,或将重塑整个机器人行业的技术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