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因电动车销量低于预期,决定放弃Cellforce集团1GWh高性能电池扩产计划,300人面临裁员,未来将专注电池与系统研发,由大众PowerCo接手制造。Taycan、Macan电动化仍将继续,但2030年“每细分三种驱动”战略被重新评估。事件折射出欧洲车企在高成本环境下自建电池产能的普遍困境,也预示高性能电池将走向“专业分工”时代。
2022年,保时捷携手Cellforce宣布在基兴泰林斯富特建设1GWh高性能电池厂,号称“德国汽车业里程碑”。按照原计划,该厂每年可为1000辆Taycan Turbo S等车型提供高
镍硅负极电池,能量密度超300Wh/kg。然而三年过去,欧美电动车渗透率未能兑现预期:保时捷2024年全球纯电销量仅3.1万辆,同比下滑12%;美国Taycan库存周期高达120天,中国电动车价格战更让其豪华定位承压。在销量与现金流双重挤压下,自建工厂高昂的资本开支(约4亿欧元)被按下停止键。
保时捷电动车在华销量不及预期,一方面是国产高端电动车型(蔚来ET9、理想MEGA、极氪001 FR)以更低价格提供相近性能;另一方面,美国市场对豪华电动车补贴门槛提高,Taycan售价超8万美元失去联邦抵免。结果导致保时捷全球电气化率虽达36%,但纯电占比仅9%,远低于集团内部2025年25%的目标。需求端疲软直接放大了自建电池产能的单位折旧,Cellforce管理层坦言“商业模式经济性不可行”。
保时捷并未彻底退出电池领域,而是转向“重研发、轻资产”。Cellforce将保留200人研发团队,专注高镍+硅负极、固态电解质界面、圆柱超高功率电池的前瞻开发;量产任务交由大众集团电池中心PowerCo完成。此举既削减了资本支出,又可将研发成果通过PowerCo的20GWh萨尔茨吉特工厂放大,降低单Wh成本约15%。保时捷研发负责人表示:“我们仍然需要高性能差异化,只是不再自己造电池。”
欧盟原计划2030年实现90%电池本土制造,保时捷的收缩无疑让目标蒙上阴影。除Northvolt、ACC外,欧洲车企自建高性能产能普遍放缓:奔驰与Stellantis已推迟法国超级工厂二期;宝马将
固态电池量产节点从2028年延后至2030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
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通过规模化+
磷酸铁锂高性能化,将
电芯成本压至0.4元/Wh以下,欧洲车企在成本曲线上的劣势进一步放大。
保时捷案例表明,当行业进入“成本+规模”双杀阶段,整车厂自建小规模高性能产能并不经济。未来趋势将是:材料端由正极、负极、
电解液龙头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电芯端由专业电池公司(PowerCo、Northvolt、宁德时代)承担规模化制造;整车厂回归集成与品牌溢价,在高性能车型上通过软件、热管理、800V平台实现差异化。保时捷的“退一步”或许为行业提供了更现实的参考样本。
保时捷放弃自建电池工厂,是豪华车企面对需求不及预期、成本失控的理性回撤,也折射出欧洲在高性能电池赛道上的集体焦虑。从“全栈自研”到“专业分工”,保时捷的选择预示着电动化进入第二阶段:规模与成本决定生死,差异化将更多体现在系统与品牌,而非电芯本身。对于全球
新能源产业而言,这场战略收缩或许正是下一轮技术分工与资源整合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