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随着满载17件重型货物的运输车队缓缓驶出厂区,榆林新材料集团合金分公司正式完成首批高端铝合金扁铸锭的批量交付。这批总重达230吨的产品,不仅是该企业35吨扁铸锭生产线带负荷试车成功后的首单商业化供货,更标志着西北地区最大铝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在高端铝材领域实现从技术验证到规模生产的实质性跨越。
据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该生产线自8月2日完成首次带料试车后,技术团队通过20余轮工艺参数优化,成功攻克了合金成分均匀性控制与熔体净化两大技术难题。特别是在镁硅合金体系的配比调控中,创新采用双级电磁搅拌技术,使铸锭截面成分偏差控制在±0.15%以内,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生产记录显示,试制期间累计采集熔体温度、流速、结晶速度等关键参数超过5000组,构建起覆盖全流程的数字化工艺模型。
此次交付的铝合金扁铸锭具有显著技术优势:通过优化晶粒细化工艺,产品抗拉强度提升至320MPa,较传统工艺提高18%;采用新型表面处理技术,耐盐雾腐蚀性能达到1000小时以上,可满足新能源汽车电池包、5G基站散热片等高端领域严苛的使用环境要求。经第三方检测机构认证,该批次产品各项指标均符合ASTM B209及GB/T 3880标准,其中平面度误差控制在0.3mm/m以内,达到航空航天领域用材标准。
作为西北地区铝加工产业转型升级的标杆项目,35吨扁铸锭生产线采用国际领先的半连续铸造工艺,配备全自动熔炼-精炼-铸造一体化系统,单炉次最大产能达40吨。其核心设备——35吨矩形结晶器由企业与东北大学联合研发,通过优化水冷系统布局,使铸锭冷却速率提升40%,有效抑制了低倍组织偏析。目前,生产线已形成年产5万吨高端铝合金扁铸锭的生产能力,产品覆盖2xxx、5xxx、6xxx等多个系列,可满足不同客户对材料性能的定制化需求。
此次批量供货的合作方为国内某知名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该批扁铸锭将用于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专用铝材。据采购方反馈,榆林新材料集团的产品在内部测试中表现出优异的深冲性能和焊接稳定性,各项技术指标均优于进口同类产品。此次成功合作不仅验证了企业高端铝材的产业化能力,更为后续拓展轨道交通、船舶制造等领域市场提供了关键资质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