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贸易数据,2024年7月中国锡矿进口量延续了此前疲软态势,当月进口总量为1.02万吨(按金属量折合约4335吨),环比下降13.71%,同比降幅达31.79%。这一数据不仅较6月进一步下滑,更凸显出当前国内锡矿供应面临的严峻挑战。从累计数据看,今年1-7月中国锡矿进口总量为7.24万吨,同比减少32.32%,整体供应收缩趋势未现改观。
分区域来看,非洲主要供应国出现显著波动。刚果(金)与尼日利亚的锡精矿进口量持续走低,其背后是多重地缘政治因素的交织影响:刚果(金)境内电力供应协议谈判陷入僵局,导致矿山生产受限;同时,跨境运输周期因基础设施瓶颈被进一步拉长,物流效率大幅下降。尼日利亚方面,则受制于当地矿业政策调整及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出口积极性有所减弱。
东南亚供应端同样不容乐观。缅甸作为中国锡矿传统重要来源地,其进口量持续低迷态势未改。尽管该国已批准部分矿山采矿证续期,但雨季降水导致矿区复产进度严重滞后,叠加泰国对跨境陆路运输的临时管制措施,使得缅甸锡矿难以通过原有通道进入中国市场。这种"政策松绑"与"自然条件"的双重制约,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缓解。
大洋洲供应端亦暴露出结构性矛盾。澳大利亚锡矿资源品位持续下滑,导致单位开采成本上升,部分矿山被迫调整生产计划,出口潜力受到明显抑制。据行业监测数据显示,澳矿平均品位较三年前下降约15%,直接推高了中国进口商的采购成本。
当前全球锡矿供应链正经历深度调整,地缘冲突、气候异常、资源枯竭等多重压力相互叠加,使得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锡消费国的进口格局持续承压。这种供应端的紧缩态势,已对国内锡冶炼企业原料库存管理提出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