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丹县星店北部矿区深部传来资源勘探新进展。最新完成的普查报告显示,该区域发现厚大钨多金属矿体,初步探明三氧化钨矿物量达中型规模。这一发现为丹池成矿带的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重要靶区。
勘查工作由中冶地质总局广西地质勘查院具体实施。项目团队通过研究矿区地质资料,编制了芒场隐伏岩体顶板等高线图,精准锁定成矿有利部位。两年间完成的6个验证钻孔全部见矿,累计钻探进尺超过5600米。数据显示,单孔累计控制钨矿体厚度最高达127.39米,其中连续矿段最大厚度72.06米。
矿体呈现出清晰的垂向分带特征。除主矿种钨外,勘查还证实存在
铜、
锌、
锡、银等多种伴生金属。这种多金属共伴生特性显著提升了矿床的经济价值。现有勘探范围仅占探矿权面积的1.8%,矿区深部及外围仍具较大找矿空间。
丹池成矿带作为华南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此前在钨矿勘探方面尚未取得重大突破。本次发现验证了隐伏岩体外接触带的成矿潜力,为区域找矿提供了新思路。矿体赋存于泥盆系地层中,与燕山期花岗岩侵入活动密切相关,显示出典型的热液充填-交代成矿特征。
项目实施方南宁中冶矿源公司表示,将继续投入勘探资金开展详查工作。目前掌握的矿体产状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均未封闭。根据现有见矿情况分析,通过系统勘探有望使矿床规模提升至大型级别。
选矿测试显示,矿石中钨矿物主要以黑钨矿和白钨矿形式存在,选矿回收率指标良好。伴生的铜、锌矿物可综合回收,锡、银等元素在选矿
尾矿中达到可综合利用品位。这种多金属共生的资源特性,有利于降低开发过程中的边际成本。
南丹县矿业开发历史悠久,当地具备成熟的矿石
采选和冶炼基础设施。新矿床的开发可充分利用现有选矿厂和尾矿库设施,缩短项目建设周期。矿区交通条件便利,国道和铁路运输网络为矿产资源外运提供了保障。
在勘查技术方法上,项目团队采用地质建模与钻探验证相结合的工作模式。通过分析区域地球物理和化探异常,建立三维成矿预测模型,有效提高了找矿效率。后期计划运用瞬变电磁法等手段,进一步查明深部矿体延伸情况。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成为开发重点考虑因素。矿床中钨与铜、锌等
有色金属的共生组合,为综合开发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银元素的赋存,可显著提升项目的经济回报率。开发方案将充分考虑不同金属组分的协同提取工艺。
环境保护措施将贯穿开发全过程。南丹县属于喀斯特地貌区,生态脆弱敏感。未来矿山建设将采用智能化开采技术,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选矿废水将实现闭路循环使用,尾矿采用干式堆存方式处理。
这一发现对保障我国战略矿产资源安全具有积极意义。钨作为重要的
战略金属,在硬质合金、特种钢材等领域应用广泛。新矿床的探明有助于缓解国内钨资源对外依存度。
市场供需形势为项目开发提供有利时机。当前钨精矿价格维持高位运行,铜、锌等有色金属市场需求稳定。项目投产后,产品可同时满足国内冶金企业和海外出口的需求。
地方政府对矿产资源开发给予政策支持。广西近年来持续推进矿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采用绿色开采技术。新矿床的开发将带动当地就业,促进相关产业链发展。
下一步,勘查单位将加快编制详查设计方案。重点针对矿体走向延伸和深部边界开展加密钻探,同时进行矿石可选性试验和工艺矿物学研究。这些工作将为后续
采矿权办理和矿山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技术团队持续关注成矿规律研究。初步分析认为,矿区内可能存在多个成矿中心,深部第二富集带的找矿工作值得重视。区域上类似的隐伏岩体接触带,将成为下一步找矿的重点靶区。
矿产资源储量备案工作即将启动。按照现行规范要求,勘查单位正在准备储量核实报告。报告通过评审后,将依法办理矿产资源储量登记手续,为后续
矿业权出让奠定基础。
矿山开发规划已提上议事日程。投资方计划采用分段开发策略,优先开采高品位矿段。选矿厂设计将兼顾主矿种和伴生矿种的回收需求,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本次发现再次证明广西南丹地区的矿产资源潜力。随着勘查工作的持续深入,这一区域有望成为我国重要的钨及多金属资源生产基地。矿床的开发将对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资源保障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