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两家新能源领域企业近日宣布达成重要战略合作。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融和元储能源有限公司于8月中旬签署协议,将在储能系统回收及关键金属再生领域开展深度协作。此次合作标志着我国储能产业链开始向终端回收环节延伸,特别是对镍、钴、锂等战略金属的循环利用将获得更多技术突破。
储能系统作为
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部件包含大量高价值金属材料。以目前主流的三元
锂电池为例,
正极材料中通常含有镍、钴、
锰等贵重金属,这些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环保意义。华友循环作为国内最早获得
动力电池回收资质的企业之一,在
湿法冶金提取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能够实现镍钴锂等金属的95%以上回收率。
融和元储在储能系统集成领域具有市场优势,其产品广泛应用在
光伏电站、风电场等场景。此次合作后,双方将共同开发适配不同储能系统的拆解回收工艺。据了解,新型储能电池的金属配比与传统动力电池存在差异,需要针对性地优化回收方案。特别是对于镍基高能量密度电池,其金属成分的分离提纯技术要求更高。
在技术路线方面,双方计划将重点放在火法-湿法联合工艺的优化上。这种组合工艺能更高效地处理不同形态的储能废料,同时降低能耗和污染。具体而言,火法冶炼可初步分离金属组分,湿法工艺则能实现镍、钴、锂等元素的精细提纯。测试数据显示,联合工艺可使金属回收率提升3-5个百分点,同时减少30%以上的废水排放。
国际市场对关键金属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欧盟最新发布的《关键原材料法案》明确要求提高镍、钴等材料的回收比例。此次合作也将探索符合国际标准的回收模式,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资源循环竞争提供支撑。目前华友循环在东南亚的回收工厂已开始试运行,未来可能成为服务海外储能市场的重要支点。
从产业角度看,储能系统回收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规模化运营。与动力电池相比,储能电池的服役周期更长,报废时间更难预测。双方计划建立智能化监测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追踪储能系统状态,为精准回收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将开发模块化拆解设备,以适应不同规格的储能电池组。
环保要求趋严也是推动行业技术升级的重要因素。新型回收工艺需要严格控制二噁英等有害物质的产生,这对冶炼温度控制和废气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据悉,合作双方已开始在浙江建设示范工厂,采用全封闭式生产线和实时监测系统,力求达到最严环保标准。
这次战略合作不仅涉及技术研发,还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双方将尝试建立"生产-使用-回收-再生产"的完整价值链,通过金属材料的闭环流动降低综合成本。特别是对于价格波动较大的
钴资源,循环利用可以平抑供应链风险。部分下游电池制造商已表示愿意优先采购再生材料制成的正极前驱体。
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持续增长,储能系统报废量预计将在未来五年进入快速上升期。提前布局回收产业有助于掌握关键金属资源的主动权。这次合作或将推动行业建立更规范的回收体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