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午间,东邦钛业在其东京总部举行的月度市场简报会上罕见地第二次下调全年航空钛需求展望。公司钛事业部执行董事佐藤敏郎表示,波音737 MAX及777X系列交付进度较年初计划再延后约两个季度,导致供应链去库存周期拉长,“原本预计三季度启动的新一轮钛材补库,现在看来要推迟至2026财年。”据东邦测算,仅此一项,就将令全球航空级海绵钛年度需求较此前预测再削减4000吨,占全球高端钛材总需求的3%左右。
需求端“踩刹车”的同时,供应端却在“踩油门”。中国海绵钛出口量在2025年上半年达到5.8万吨,同比增长18%,其中约七成流向亚洲、欧洲的非航工业领域。一位华东大型海绵钛企业负责人坦言:“航空级我们暂时拿不到认证,但化工、电力、体育用品等通用工业需求大、门槛低,先把量做上去。”过剩的低价中国料直接拉低了国际现货价格;SMM数据显示,6月中国0级海绵钛出口均价为7.9美元/公斤,较日本同规格产品低1.5美元。东邦钛业在财报电话会议中承认,中国料的“价格洼地”效应,使二季度其海外工业级订单下滑近一成。
尽管大环境逆风,东邦钛业仍试图守住“高端护城河”。佐藤透露,公司已开始向波音、空客提供下一代Ti-6Al-4V-0.1Ru耐蚀合金的试样,目标是在2026年获得批量认证;同时,位于茅崎工厂的等离子冷床炉扩建项目将在10月投产,可把航空级钛锭纯净度再提升一个数量级,以满足LEAP、GTF等新型发动机对疲劳寿命的严苛要求。不过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宝钛、西部超导等企业也在同步布局航空级认证,预计2026年将有10万吨级新增高端产能释放,东邦的先发优势能否转化为持续溢价仍待观察。
更值得警惕的是,需求端的不确定性正由单一波音事件向更广维度蔓延。美国航空运输协会最新预测将2025年北美客运运力增速由7%下调至4.5%,欧洲也因经济放缓推迟机队更新;与此同时,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虽已启动小批量交付,但其钛材本地化采购比例高达60%,对日、美供应商的增量需求有限。“全球航空钛材市场正在经历结构性再平衡,”英国金属研究公司Roskill分析师指出,“西方供应链更注重认证壁垒与库存精益,东方供应链则凭借规模与成本抢占非航领域,两者的交汇点将在2026—2027年决定新的价格中枢。”
波音延迟交付只是压垮短期预期的“最后一根稻草”,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中国海绵钛产能的迅速放量与全球航空需求复苏节奏错配。东邦钛业一边通过技术升级巩固高端壁垒,一边不得不面对中低端市场被“价格洪水”侵蚀的现实。未来两年,航空钛市场将呈现“西方认证战、东方成本战”的双线博弈,而新的供需平衡点,或将重新定义全球钛产业的利润分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