钨金属市场正经历一轮强劲的价格上涨周期。七月中旬以来,国内钨产品报价持续刷新历史高位,各品种价格较年初涨幅均超过25%。本轮价格上涨源于供需两端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市场普遍预期这种供需紧平衡状态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在供应层面,政策调控和资源约束形成了双重压力。今年首批钨矿开采指标较去年同期缩减6.45%,主产区江西、云南等地指标降幅更为明显。与此同时,高品位钨矿资源日益稀缺,开采难度逐渐增大。部分中小型矿山由于成本压力已选择停产,进一步加剧了供应紧张局面。
钨矿资源品位的持续下滑是另一个制约因素。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原矿中的钨含量普遍降低,这直接导致选矿成本上升。某大型钨企透露,其主力矿山近五年平均品位下降幅度接近15%,单位产品的能源和材料消耗相应增加。
需求侧呈现出结构性变化。传统应用领域如机械加工和汽车制造保持稳定增长,金属切削机床销量同比增幅达两位数。更为显著的是
光伏硅片切割和半导体封装等新兴领域对钨的需求快速增长。钨丝母线在光伏切片中的渗透率较去年提升12个百分点,成为拉动需求的重要力量。
价格传导机制在产业链各环节表现得十分明显。上游钨精矿价格上涨直接推动仲钨酸铵等中间产品价格走高。下游硬质合金制造商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部分企业已开始调整产品售价。某合金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原材料成本占比已超过产品价格的60%,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
面对市场变化,主要钨企纷纷调整经营策略。资源保障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多家上市公司加速推进矿山资源整合和探矿权获取工作。通过收购和资产注入等方式提升资源自给率,部分企业计划将原料保障率提升至70%以上。
技术创新成为应对成本压力的重要途径。硬质合金制造商正致力于开发更高性能的产品,通过优化工艺降低单位产品的钨用量。在光伏应用领域,更细的钨丝母线研发取得进展,既能满足切割需求又可减少材料消耗。
国际市场同样呈现供应紧张态势。海外新建钨矿项目进展缓慢,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供给。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钨生产国,其供应变化对国际市场影响显著。欧洲和北美地区的钨产品进口价格已出现跟涨现象。
环保要求的提高也在重塑行业格局。更严格的环境监管增加了矿山和冶炼企业的运营成本,部分环保不达标的企业面临整改或退出。这种结构性调整可能进一步延缓新增产能的释放速度。
从历史数据看,当前钨价已超过2011年的历史高点。但与以往周期性波动不同,本轮价格上涨有着更坚实的供需基础。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对钨的稳定需求,为价格提供了有力支撑。市场参与者普遍预计,在可预见的未来,钨市场将维持相对高位运行。
库存水平的变化也值得关注。主要消费企业的钨产品库存维持在历史低位,补库需求可能进一步推升价格。贸易环节的库存同样偏紧,反映出市场对后市的看涨预期。这种低库存状态放大了价格对供需变化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