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正推进一项具有突破性的深海矿产开发计划。根据最新安排,该国将于2026年初在南鸟岛附近海域启动深海稀土泥试采工程。这项由内阁办公室海洋创新平台负责的项目,将使日本成为全球首个尝试从深海泥中提取稀土元素的国家。
项目技术团队由石井昭一领导,将使用日本海洋地球科学技术厅研发的特殊管泵系统。作业区域位于海平面以下5000至6000米,这个深度对
采矿设备和技术提出了极高要求。如果试验成功,该系统在2027年前可实现日处理350吨海泥的产能,从中提取电动汽车电机和高科技设备所需的多种稀土元素。
此举被视为日本应对
关键矿产供应链风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球稀土出口格局持续收紧,主要生产国的出口管制政策使得高科技产业面临原料短缺风险。镝、钕、钆和铽等稀土元素对现代电子工业至关重要,日本的深海开采计划有望部分缓解这一困境。
深海采矿领域的最新研究为该项目提供了科学依据。东京大学与日本基金会的研究人员在太平洋区域发现了储量惊人的海底矿产资源。其中,富含电池金属的
锰结核储量超过2亿吨,
钴储量约61万吨,
镍储量74万吨。这些发现证实了深海矿产开发的巨大潜力。
然而,深海采矿也面临严峻的技术挑战和环境争议。作业深度超过5000米的极端环境对设备可靠性提出极高要求,海底高压、低温等条件使得常规采矿技术难以适用。同时,环保组织对深海生态系统可能遭受的破坏表示忧虑,多个国际金融机构已暂停对相关项目的资金支持。
国际海底管理局正在制定深海采矿的国际规范。该机构计划在2025年出台新法规,为深海商业开采活动确立标准。这些规定可能对日本的试验项目产生直接影响,特别是在环境保护和技术安全方面。
日本在深海采矿技术方面已进行多年准备。该国的载人深潜器和遥控作业系统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为深海矿产开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此次试验将验证管泵系统在极端条件下的工作性能,以及稀土元素提取工艺的经济可行性。
从全球范围看,深海矿产开发正在成为新的战略竞争领域。除日本外,中国、韩国等国家也在积极开展相关技术研究。这些国家认识到,随着陆地矿产资源日益枯竭,深海可能成为未来关键矿产的重要来源。
南鸟岛项目还面临商业化运作的挑战。即便技术试验成功,要实现规模化生产仍需解决成本控制、环境影响等一系列问题。海底矿产的开发成本目前远高于陆地开采,这限制了其经济可行性。
深海采矿的环境影响评估也是关键环节。科学家警告称,深海生态系统极为脆弱,采矿活动可能对海底生物群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如何平衡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日本政府表示,将严格遵循国际规则开展深海采矿试验。项目团队计划在试验期间收集详实的环境影响数据,为制定更完善的环保措施提供依据。这种审慎态度反映了对深海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